(原标题:独家对话日产汽车副总裁关口勋:“大象转身”正当时)炒股加杠杆平台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关口勋 图片来源:蓝鲸新闻陈业摄
蓝鲸新闻11月18日讯(记者 陈业 李卓玲)“如何提升日产品牌在中国的形象,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日前,日产汽车企业副总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关口勋在接受蓝鲸新闻独家专访时表示。
在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浪潮加速崛起的当下,曾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合资车企正遭遇阵痛,市占率已跌破四成。作为昔日“百万年销阵营”里的常客,东风日产也面临“大象转身”的局面。
转型,成为东风日产等一众合资车企的重要课题。在2024广州车展上,东风日产正式亮相了新能源架构下的首款纯电车型——N7,并向外界展示了其加速新能源转型的决心。据悉,东风日产未来三年在NEV(新能源汽车)板块研发投入将超过100亿元,技术中心将扩招至4000人。同时,东风日产将在2026年前投放5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覆盖纯电、插电混动、增程等多种动力路径。
“自从我来到中国后,感觉中国客户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自4月接过东风日产的帅印后,关口勋惊叹于中国市场之变。在与蓝鲸新闻对话时,其多次强调中国市场对于日产汽车品牌的重要性,也提到愿意为中国市场的变化而改变。
继官宣“成为首个与华为鸿蒙座舱全方位合作的合资品牌”后,东风日产在车展上又宣布牵手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合作智驾,关口勋称,东风日产需要更多地与科技公司合作,并对未来合作伙伴选择的所有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
对于车市价格战,其认为是非常态现象,但认为东风日产需要参与竞争,“不能说简单地放弃销量,也不能采取非常规举措。我们需要在销量、收入和利润之间达成良好平衡。”在谈及小米汽车现象级流量时,关口勋称,不想去评论其他的竞品是怎么做,“我们更多是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怎么做品牌,怎么做营销。”
以下是蓝鲸新闻与日产汽车企业副总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关口勋的对话实录(有删改整理):
应对价格战,需在多方面取得平衡
Q:车市价格战这个关键词已经讨论了一两年,请问东风日产有何应对之策?
A:我认为中国市场非常特别,价格战已持续了多时,但比较难以预测它的未来走势。中国市场是日产在全球非常重要的市场,日产品牌在中国需要长时间的深耕发展,而不仅仅是这一阶段。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参与竞争,不能说简单地放弃销量,也不能采取非常规的举措。我们需要在销量、收入和利润之间达成良好平衡,否则业务无法持续。
Q:是否会采取降本措施应对?
A:是的,实际上我们不仅需要单纯降低成本,例如部品采购方面的降本,还需要努力提升效率,包括销售、制造和组织效率。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进行,才能让我们在市场上更好地竞争。因此,我认为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
Q:今年东风日产的车型降价也比较大,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A:东风日产并未主导牵头价格战,这是由于竞品动作和顾客偏好选择决定的,因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未有意进行持续的价格调整。
正如我所提到的,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顾客手中,他们决定自己需要为多少价值支付多少价格。虽然车市价格战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也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会做,我们仍然会想办法取得平衡:一方面要保证我们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我们事业的可持续性。
与华为等公司合作:对未来合作商持开放态度
Q:近期日产官宣了与多家中国企业合作,比如华为和Momenta,请问有否更多合作细节?
A:在N7亮相阶段,我们提到与Momenta合作自动驾驶领域,这一点已经清楚地告诉大家。周锋总(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最近接受访谈时也提到我们与华为在智能座舱方面进行合作,虽然当时他并未提及具体是哪款车。
我认为现在汽车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配置也在不断提升,我们需要更多地与科技公司合作。如果没有与华为和Momenta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我们就无法制造出中国顾客想要的车。这将是我们接下来的重要转型,后续我们会与更多战略伙伴合作。
Q:华为在智驾方面算是头部企业,日产未来除了在座舱方面有合作,在智驾领域是否会与华为合作?
A:我们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在选择哪款车型与哪个合作伙伴合作,以及搭载哪种技术方面,我们对此保持开放态度。我们未来2年还会有5款新能源车型上市,事实上不止5款,我们会在时机成熟时向公众公布哪款车型会与谁合作,以及大概的技术。
Robotaxi发展格局: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更多为合作非竞争关系
Q:了解到日产汽车是在中国导入无人驾驶出租车示范运营的外资企业先行者,此前已在苏州完成了两个阶段的示范运营,接下来有什么规划?
A:我们在苏州,与当地政府和伙伴的合作已经好几年了,主要是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在迈过前两个阶段后,我们正朝着第三个阶段迈进,会持续与当地社区和政府进行合作,同时也在考虑智慧城市项目。
我相信中国在这个方面的技术发展是最快的,例如在广州、武汉等地还有其他类似项目,其他公司也有在进行。在速度、技术突破和创新方面,中国应该是最快的。相信日产接下来也会继续在新型技术研究方面进行投入,以确保抓住未来所有机会。
Q:目前是否有商业化的规划,以及后续是否会收费?除了苏州,未来还会进入哪个城市?是否与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有合作?
A:目前主要聚焦测试工作。至于还会布局哪些城市,目前还在考虑阶段。我们与文远知行在苏州的项目中进行了合作,他们的技术由我们的车型搭载进行测试。
Q:今年Robotaxi是一大热词,特斯拉和小鹏等车企先后进军,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觉得车企会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A:这个领域乍一看像是纯粹由技术驱动的领域,我认为无人驾驶意味着车企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虽然这辆车是自动驾驶的,但是最终只有车企才拥有如何让汽车加速、开启、停止、转向、保证安全等技术,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结合,一方面是汽车工业技术,另一方面是物联网科技。这些科技可能不仅应用在自动驾驶方面,还应用在很多其他领域。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诞生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可能性。
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统计,全球约40%的土地已经退化,受此影响的人口达32亿。然而,蔓延的危机并未止步于此,每天都有更多的土地被吞噬。事实上,每秒钟就有相当于四个足球场大的土地发生退化,这意味着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积高达1亿公顷。
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领先科技公司会开始理解,与车企合作,那么创造一个完全自动驾驶的生态系统才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们最终需要坐到车里,车企的任务是确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人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需求都能得到保证。
Q:那您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是竞争合作关系吗?
A:不,更多的是合作和共创,而非两个行业竞争。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要确保生态系统足够安全,并且真正允许无人驾驶,就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需要安装很多摄像头、芯片等,以便跟踪车辆的具体位置,因此我认为仅靠汽车厂商和自动驾驶公司不够,我们需要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全面合作,需要保证基础设施和生态信息系统本身足够完善。
图片来源:东风日产
未来将上市更多新能源车型
Q:日产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A:目前我们正在推进许多重要事项。首先是N7这款车,是东风日产新能源架构体系的首款车型,也是N系列的第一款车型,将开启东风日产新能源转型的新篇章。它的设计、开发和制造都在中国本土完成,这展示了“日产在中国”的决心。
Q:广州车展上说2026年前会有5款新能源车,包括增程、纯电等。请问日产在新能源方面有详细的规划吗?
A:N7是一款三厢轿车,我们后续会开发更多三厢车型。同时我们也在开发SUV车型,主要是三厢和SUV两种车型。刚才提到接下来两年我们会上市5款新能源车,但其实2年后我们还会上市更多新能源车型。
Q:东风日产提到了将推增程车的计划,如何看待现在增程车市场趋势?
A:自从我来到中国后,感觉中国客户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他们对汽车技术设计和性能表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他们也可以看出纯电车、增程车和插混车之间的区别。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体验到纯电汽车的驾驶感,他们希望一直能享受到100%电驱的驾驶感受,但又希望没有里程焦虑。
中国市场对日产全球非常重要
Q:刚才你们提到新车涉及大量中国方面的设计和研发,请问在设计和研发方面聚焦本土化未来有什么规划?
A:日产品牌从1973年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车辆,日产与东风的合资公司2003年建立,初期我们已经推出很多车型,这些车型源自日产总部,在日本开发,在此过程中逐步将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传递到合资公司和中国市场。
比如我们在上海设立了一家日产造型中心,虽然10年前就已经创立,但是它之前主要的工作仍然是全球车型的造型设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正如之前提到的,中国市场对日产全球非常重要,因此整体而言这是第一阶段。
但N7开始,日产品牌在华发展进入了一个很大的转折点。东风日产内部有一个造型团队,目前由日产造型中心和东风日产的造型团队共同合作设计新车。也就是说,过去中国市场的车型都是由全球团队开发,但从这款新车开始,我们是由东风日产的造型团队和日产的造型团队共同设计,然后由本土研发团队开发,我认为它具有代表性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当地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大发挥空间,也希望将同样的自信带给中国顾客。同时,我也想要强调的关键点是所有造型设计师在设计时都充分利用了90年日产积累的经验。
我认为N7是一个新的开端。我们从现在开始将把日产的传统优势和品牌理念,与中国顾客热衷的创新设计和多元需求结合在一起。
Q:您认为现阶段中国消费者更喜欢什么样的设计?是否有什么关键词?
A:一个关键词是“大”,中国顾客喜欢大空间,无论是房子还是车子。在车子外观方面,中国顾客更喜欢大气、现代化的外形设计。内饰方面,中国顾客喜欢大屏幕、没有任何按键、时尚设计以及人工智能控制声控功能等,以及全景天窗,可以不用但必须有。因此整体而言,中国顾客更喜欢时尚美观的设计。
虽然我来中国只有7个月的时间,但我已经开始感受到中国顾客对汽车的偏好的多样化。这种变化是因为年轻一代开始有不同的意见和价值观,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汽车偏好,他们想要用不同的车辆表达自己:比如主流需求是大型三厢车或者SUV,也有人想要赛车式三厢车等。
我认为中国顾客的汽车需求的多样化会持续下去,因此我们的挑战是预测未来2年、3年、5年甚至10年之后,中国客户的汽车消费观念和汽车偏好会发生哪些变化。
分阶段实施出口,总量多少视乎外部因素变化
Q:在出口方面,按照此前规划,日产中国将从2025年开始整车出口,第一阶段实现出口10万台的目标,目前有否更多细节?
A:我们之前宣布了10万辆的数字,但最近我们看到在海外市场纯电车发展趋势有所放缓,我们的出口业务受外部因素变化很大,因此具体的研判结果将会在后续提供。
Q:出口会聚焦纯电车型吗?有否燃油车型规划?会优先出口到哪些国家和地区?
A:我们将要上市的新能源车,以及为未来规划的汽油车,都有可能出口海外,但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例如设计竞争力、上市速度等。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中国对日产全球市场非常关键。因为在速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我认为中国会越来越多地成为车企新车开发的中心。
向小米学习怎么做品牌、营销
Q:如何看待中国车市今年的变化?有没有什么关键词?
A:首先,是前面提到的价格战。在中国市场确实比较独特。第二点,新能源占比持续上升,目前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新能源汽车。三个月前的夏天,我去了乌鲁木齐,当地顾客也想要插混的车,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观察数据发现,三四线城市PHEV(插混车)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第三点,是顾客对汽车需求的多样化在不断演进,大家希望有更多不一样的设计。小米推出了更具运动感、更加时髦的设计。我原本以为中国顾客不喜欢过于运动感的车型,他们喜欢更简单优雅的车型。然而随着小米汽车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新的设计,例如更偏向运动感的设计。因此我认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在接下来几年也会进一步演进。
Q:明年你们对销量目标有何规划?
A:虽然我们目前尚未最终确定明年的计划,但是我认为明年规划的重要部分,是如何预测市场总量,以及明年新能源车、自主品牌的增长量,合资品牌的发展情况等。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里,我们注意到合资品牌的总量大幅下降,因此关于合资非豪华汽油车的市场预测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挑战。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预测,我们内部有很多讨论,等相关数字出来后自然会与大家分享。
Q:您刚才提到小米汽车,本届广州车展它有很大的流量。如何看待流量与销量的关系,以及东风日产未来是否会更多地去拥抱流量?
A:我们的立场不是说要去评论其他的竞品是怎么做,我们更多是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怎么做品牌,怎么做营销。小米是一个手机品牌,然后一个手机品牌跨界造车,其实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去了解他们的一些策略,了解他们怎么做品牌、做营销,了解他们怎么做新产品。
未来可能没有合资公司和自主品牌之分
Q:未来几年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会有怎样的发展走势?
A:我相信包括日产在内的合资品牌将继续面临挑战。但我们会上市更多新能源车型,同时也会继续生产汽油车和混动车型。
在中国客户眼中,日产是一个传统车企,过往被大家称为“沙发厂”。我们确实有90年的造车经历,这是任何一个中国本土品牌都没有的造车历史。因此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将日产的DNA与优秀的传统,对安全、舒适的追求,并与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中国顾客发现传统车企终于开始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
Q:那您认为合资品牌未来几年的发展格局会如何?
A: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不确定大家是否还会按照合资和自主品牌的方式对汽车品牌进行分类。未来中国顾客可能不会按照合资公司和自主品牌来区分不同品牌,对顾客而言,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只要是适合我的品牌,我就会选择。
Q:日产这些年都在加速转型,您认为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和难点?
A:首先,我更愿意将其称为机会,即如何提升日产品牌在中国的形象,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在本届广州车展,大家可能会感受到我们的设计变得更加让人心生愉悦或更兴奋。我们希望让品牌形象变得更加年轻、更加多样化,更加能给大家带来兴奋感。在品牌背后,员工和经销商伙伴需要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更多地考虑客户和品牌。
Q:在中国市场上任7个月了,有什么感受吗?在东风日产工作方面呢?
A:国家非常大,比我想象的所有地方都要大。然后,中国顾客非常多样,很有意思炒股加杠杆平台,也学到很多。至于在东风日产工作的感受,首先它非常独特,这是一家合资公司,这里有日产、东风的派驻员,也有很多一开始在合资公司工作的员工,我认为这种独特性和多样性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方式去融合、跨越,实现1+1>2的共创共赢。